「 创客动态 」
牵住科技创新的“牛鼻子”——各部门全力落实全市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精神


威海的发展得益于创新,威海的未来在于创新。全市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8月19日召开后,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能,迅速制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路线图、时间表,争当建设创新型城市排头兵。

市发改委:

领军人才激发产业活力

全市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要求,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创造条件吸引留学人员来威创业。近年来,针对蓝色产业领军人才、服务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,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,先后有11个团队入选省蓝色产业计划,引进各类高层次涉海人才90人,为我市蓝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。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部署要求,市发改委将立足部门职能,全力开展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、服务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。

在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方面,强化人才政策宣传,积极参加市委组织开展的人才政策解读活动,为企业解读蓝色产业计划人才引进政策。加强重点项目培育,坚持超前谋划,提前储备一批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的特色海洋产业项目,开展2016年市级蓝色产业人才项目申报。加快项目推进力度,按省发改委要求,对我市入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项目进行全面自查,严格督促项目单位抓好项目建设进展、资金使用、人才团队保障工作,确保项目按计划达到实施效果。做好项目中期评估,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,对2014年市级蓝色产业计划项目进行了实地检查,报送了中期评估结果,提出了督导意见。

服务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支持方面,围绕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业商业模式、经营业态和新技术应用,推动人才项目申报。共筛选推荐文化旅游、电子商务、研发设计等领域的6个项目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。经积极争取,我市项目在全省人才项目中脱颖而出,5个项目获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资金扶持(全省共17个项目获得扶持),项目个数和金额均居全省首位。围绕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、休闲旅游、儒学传统文化等领域,推动人才项目申报。共筛选推荐福地传奇水上乐园、水产品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研制与应用等17个项目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。经赴省发改委答辩评审,有4个项目领军人才列入初步人选名单。下一步,将加强与省里沟通衔接,争取更多优秀团队入选。

此外,市发改委积极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园区突破战略,研究出台了《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案》,旨在通过加快五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,推动一批技术密集、行业领先、效益突出、带动力强的战略性优势产业集聚发展、做大做强,形成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、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。

市经信委:

发力工业供给创新

围绕企业科技创新,市经信委将用最好的资源、最优的政策、最多的投入,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市产业转型跨越、走在前列的持续动力。

首先,把协同创新作为动力引擎,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加快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、威海赛宝研究院、药物研究创新服务平台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。年内服务企业1000家以上。抓好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和新中心的培育工作,年内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、市级10家。实施工业强基工程,年内重点攻克30项关键共性技术。加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力度,年内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1800项,其中省级立项200项。积极贯彻落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、威海英才计划、企业家培育计划,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德国智能制造及“三品”工程、美国互联网助推企业转型升级、澳大利亚跨国并购与资本运营等专题培训班,年内引进各类高端人才90名,培训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2000人次。开展消费品工业“三品”专项行动,注重供给创新,支持企业围绕消费升级需求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,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、效率和层次,年内新增山东著名商标5个、山东名牌产品6个。

其次,把智能制造作为重要突破口,推动工业转型升级。实施“机器换人”示范工程,加快推进三角集团、威高集团、天润曲轴等智能样板工厂和威达机械、泰祥集团等数字化车间建设,在机械、食品、轮胎等重点行业开展认定工作,引导工业企业提升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。搭建合作交流平台,组织新北洋、大力金刚等企业参加韩国机器人展会,组织机器人产业联盟与韩国机器人协会对接,搭建合作交流平台。深入推进“两化”融合,分行业选取80家重点工业企业,从基础设施、单项应用、综合集成、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估诊断,引导企业对两化融合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提升。筹备成立我市“两化”融合战略联盟,推进全市“两化”融合工作。筹备成立市软件产业联盟,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政策出台,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,制定我市《关于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工作实施方案》。以组织企业参加“省长杯”工业设计大赛为契机,建立市级、省级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梯级培育模式,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新水平。

市科技局:

科技智库为全市出谋划策

市科技局将密切关注科技创新趋势和动向,将工作重点转向抓战略、抓规划、抓政策和抓服务上来,通过组建科技智库、建设全市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平台,完善科研资金管理机制,改进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式等,构建全面支持创新的科技管理新体系。

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,探索采取研发投入后补助、创新企业差异化扶持、扩大创新券补助范围等普惠性创新供给,鼓励引进转化成熟和接近成熟的技术,支持企业加快新技术、新产品的产业化、市场化;引导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创新创业联盟等,健全以企业为主体、高校院所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,补齐、拉长优势产业链条;组织实施好千帆计划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长计划等,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群体,实现创新型产业集聚、膨胀发展,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链。

抢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,统筹布局高新区及重点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创新资源分配,打造一批创新龙头、创新高地和创新增长极,带动全域经济顺利转型和产业升级。重点布局一批创新中心、新型研发机构或组织,支持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、哈工大创新创业园、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;建设山东碳纤维产业研究院,打造碳纤维产业龙头品牌和行业制高点;建设华大基因威海研究院以及海洋生物、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,引领和支撑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;紧盯国家、省军民科技融合新动向,加快建设中物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,争创协同创新特区。

开展“互联网+科技服务”行动,建设和运营好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,面向国内外创新资源,引进一批高水平、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技中介,壮大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经纪人队伍;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,鼓励高等院校、企业创办专业孵化器,依托龙头企业和骨干产业,重点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新材料创客空间和医疗器械创新梦工场,进一步完善孵化链条,更加注重孵化器的运营质量和产出效益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;建设专业、特色技术市场,扎实推进线上线下双通道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工程,推动形成政府、行业协会、技术中介机构、技术经纪人紧密结合和互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。

市财政局:

财政杠杆撬动科技创新活力

全市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对加快我市创新发展做出了研究部署,市财政部门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,利用财政杠杆“撬动”科技创新活力。

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积极筹集、整合资金,为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实做好资金保障。注重加强与省级政策的衔接,资金统筹安排、形成扶持合力,积极协助企业做好上级资金、项目的争取工作,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扶持的效果。同时做好新形势下科研资金的管理工作。根据上级要求,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,合理下放管理权限,赋予科研机构等更多的自主权,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。

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,特别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五大产业园区建设,研究设立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,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重点产业园区奖励政策,计划市级两年安排1亿元,支持碳纤维产业园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、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区完善配套设施、优化发展环境,以园区为载体,更好地提升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水平。鼓励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,借助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加快资源共享。

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,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加大与山大、哈工大合作共建力度,设立特色专业,培养急需人才,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,促进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等建设,为我市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和高端人才支撑。

大力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,有效整合并充分发挥人才专项资金的作用,通过经费补助、安家补贴、政府津贴、住房补助等方式,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及团队,为人才创业、研发等提供良好条件。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技工院校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,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,为我市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。

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的需要,综合采取直接补助、以奖代补、贷款贴息、发放创新券等多种投入方式,更加高效、灵活地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。加大后补助、后奖励力度,通过绩效与投入的有效挂钩,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。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,为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融资环境,同时运用好政府引导基金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等手段,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。


 
 
Copyright © 2016 创客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 [管理入口]